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原標題:
1. 中國成功舉辦全球首個進口博覽會 推動開放型世界經濟發展
11月5日-10日,全球首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中國上海成功舉辦。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中國堅定支持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有利于促進世界各國加強經貿交流合作,促進全球貿易和世界經濟增長,推動開放型世界經濟發展。
習近平主席在4月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年會、6月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9月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以及12月舉行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等重要場合不斷強調,中國必須堅持擴大開放,不斷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倡導國際關系民主化,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促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
2.“一帶一路”倡議走深走實 國際社會參與更加廣泛積極
12月11日,全球最大的北極液化天然氣項目-俄羅斯亞馬爾項目第三條生產線正式投產,這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五年來取得的最新成果。自2013年以來,中國同“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貨物貿易額累計超過6萬億美元,對外投資超過800億美元,成為拉動全球對外直接投資增長的重要引擎;中歐班列開行12000多列;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有關國家新增本地就業崗位24萬余個。
1月22日,在智利圣地亞哥舉行的中拉論壇第二屆部長級會議發表了《一帶一路特別聲明》,標志著“一帶一路”倡議延伸到拉美地區。目前,中國與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149份共建“一帶一路”的政府間合作文件。“一帶一路”倡議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公共產品和最大規模的合作平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及其核心理念已被納入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上合組織等重要國際機制成果文件。
3.敘利亞局勢危機四伏 中東地區沖突頻發
2018年,隨著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勢力被基本鏟除,敘利亞境內的戰事逐步演變為俄羅斯和伊朗支持的政府軍與西方支持的反政府武裝之間的對峙。各方在敘利亞的角力進入了新階段。1月20日,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宣布發起針對阿夫林地區庫爾德武裝的“橄欖枝”行動;4月14日,美英法三國以“敘軍使用化學武器事件”為由,對敘利亞目標發動軍事打擊。以色列加緊打擊敘利亞境內目標。9月7日,俄羅斯、伊朗、土耳其3國領導人在德黑蘭舉行的敘利亞問題峰會未能取得成果。12月19日,美國宣布,將撤回全部駐敘美軍。
中東其他地區也出現了沖突頻發的情況。美國5月8日單方面退出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逐步采取全面遏制伊朗的政策。5月14日,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高調遷址到耶路撒冷,導致巴以爆發4年來最為激烈的暴力沖突,近3千人死傷。卡塔爾與其他阿拉伯國家的斷交危機未得到緩解,沙特與土耳其摩擦進一步加劇。
4.朝鮮半島局面緩和 中方斡旋發揮積極作用
應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邀請,朝鮮勞動黨委員長、國務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恩3月起先后三次對中國進行訪問,與習近平就朝鮮半島局勢交換看法。中國提出的“雙暫停”等建議有力促進了地區形勢轉圜,推動了半島無核化進程,贏得國際社會廣泛稱贊。
6月12日,朝鮮國務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恩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新加坡舉行了兩國在任領導人歷史上的首次會晤。這是朝鮮半島局勢出現的重大積極轉折。
2018年,朝韓領導人在板門店和平壤實現三次會晤,雙方簽署《板門店宣言》和《9月平壤共同宣言》,在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的多項合作陸續展開。
5、美國挑起貿易摩擦引發全球憂慮 中美元首會晤釋放積極信號
3月2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總統備忘錄,對價值600億美元的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關稅,從而挑起了中美貿易摩擦。在此前后,美國還依據其國內法,與歐盟、日本、加拿大等世界主要經濟體產生貿易摩擦,引發全球憂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紛紛下調對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世界貿易組織12月對美國貿易政策進行審議,中國、歐盟、日本等成員對美國以國家安全名義加征“鋼鋁關稅”等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的做法提出批評。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特朗普12月1日在布宜諾斯艾利斯G20峰會期間舉行會晤,就雙方暫不升級關稅等限制措施達成重要共識,為中美貿易戰按下“暫停鍵”,雙方工作團隊認真推進落實共識,向世界傳遞了積極信號。
6.俄羅斯強硬回應西方制裁 美俄《中導條約》前景堪憂
3月4日,俄羅斯前情報人員斯克里帕爾父女在英國索爾茲伯里市被發現中毒昏迷,引發英、美等近20個西方國家在冷戰之后最大規模驅逐俄羅斯外交官的風波。11月25日,俄羅斯與烏克蘭在刻赤海峽發生沖突后,北約和美國聲稱完全支持并且維護烏克蘭的主權完整,美國臨時取消G20峰會期間美俄元首會晤。面對西方國家不斷升級的制裁行動,俄羅斯予以強勢回應。
10月2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以俄羅斯違反1987年《蘇聯和美國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中導條約》)及條約限制美方研發新武器為由,宣布美國將退出《中導條約》。俄總統普京隨后表示,如果美國執意退出《中導條約》,俄羅斯會采取迅速有效的回應行動。國際輿論認為,《中導條約》一旦失效,可能導致歐洲重新回到冷戰對峙局面。
7.英國“脫歐”阻力重重 “硬脫歐”擺上日程
英國謀求正式脫離歐洲聯盟的過程一波三折。6月26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批準英國脫歐法案。11月25日,歐盟特別峰會與英國達成“脫歐”協議,雙方朝“協議分手”邁出關鍵一步。
英國議會原定12月11日就脫歐協議草案舉行投票,但由于國內反對聲浪高漲,且協議可能遭到否決,首相特雷莎·梅決定推遲投票,引發保守黨內部針對她本人的不信任投票。脫歐給英國社會帶來的裂痕難以彌合,如果脫歐協議得不到英國議會批準,2019年3月29日,英國有可能被迫無協議退出歐盟關稅同盟與歐洲共同市場。
8.國際油價劇烈波動 美元霸權面臨挑戰
10月3日,國際原油市場北海布倫特油價站上86.29美元/桶高點,創4年以來的最高水平。但隨后持續重挫,在12月18日收于今年最低的56.26美元/桶。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面臨內外雙重壓力,卡塔爾宣布自2019年1月起退出該組織。美國則持續打壓俄羅斯和伊朗,意圖瓦解石油聯盟。
12月10日,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莫蓋里尼宣布,為了能夠使歐盟通過貨物結算繼續進口伊朗石油,歐盟將繞開以美元為主的國際結算系統(SWIFT),盡快建立一個貿易支付機制,即特殊目的載體機制(SPV)。此前伊朗已經宣布不再使用美元進行石油交易。全球金融“去美元化”趨勢愈發明顯,美元霸權面臨挑戰。
9.全球極端天氣災害頻發 各國攜手應對氣候變化難題
2018年,全球氣候變暖趨勢持續。8月,印度遭遇近百年來最嚴重洪災,數百萬人受到影響;歐洲大部分地區春末和夏季經歷異常高溫和干旱,北極圈以北高溫持續時間創下紀錄;11月,美國加州爆發百年來死亡人數最多的山火,過火面積超過620平方公里。聯合國報告顯示,按目前速度持續下去,預計全球氣溫在2030年至2052年間會比工業化之前水平升高1.5攝氏度,嚴重威脅全球生態系統安全。
12月2日,第24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波蘭卡托維茲開幕,近200個國家的代表圍繞《巴黎協定》實施細則,經過艱苦談判,最終取得了一攬子全面、平衡、有力度的成果,為落實《巴黎協定》、加強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作出進一步安排。
10.人工智能發展步入新階段 “新智能時代”已經到來
9月17日至19日,以“人工智能賦能新時代”為主題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召開。大會發布《2018世界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藍皮書》,分析了全球各主要人工智能強國產業發展及技術路線現狀與趨勢,闡述了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研究、產業投入、服務應用。
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超級計算和腦科學等新理論新技術驅動下,2018年人工智能迎來新一輪發展熱潮,真正進入落地實踐階段。各國新政策密集出臺、科技巨頭紛紛布局、技術進展日新月異,“新智能時代”正在到來。分析人士認為,未來人工智能將給醫療、金融、運輸、制造、服務、體育和軍事等各行業帶來革命性變化。
绥芬河市 | 罗平县 | 绥德县 | 绵阳市 | 武隆县 | 连平县 |
安泽县 | 广西 | 安溪县 | 德昌县 | 东光县 | 临邑县 |
青冈县 | 枞阳县 | 双牌县 | 富锦市 | 江达县 | 策勒县 |